從八大到十七大
金 鐘

● 中共無意政治改革,已表現在十七大保守封閉的組織程序中,開成一個地下黨式的一言堂大會,比之五十年前的八大,是明顯的倒退。


● 十七大主席台。胡錦濤一口氣讀兩小時半八股報告,考起81歲江澤民的坐功(左一)。(人民網)

中共十七大曲終人散。在香港觀察中共黨大會,從十二大起至今已是第六次。每次都令新聞界忙得人仰馬翻,但除了人事之外,評論都難免「了無新意」之感。這次十七大,縱觀大陸內外的反應,公眾的冷漠,達到新的低點。平素敏於政治思考的北京知識界朋友,都心如枯井,連我們熱心追蹤的接班人變局,都引不起他們絲毫興趣。最近一封給我的電郵寫道:

  「試想,當十三億大陸人民和幾千萬中共黨員,包括十七大代表還蒙在鼓裡的時候,海外早就知道中共核心的人事安排,這是多麼荒唐,多麼悲哀的一件事啊!」

  中共和親共媒體大肆吹捧十七大的成功,說甚麼胡錦濤的報告提了六十幾次「民主」,獲得四十次熱烈鼓掌云云,海外自由媒體則歷數大會的浮華、隱藏的權力鬥爭和對政治改革的失望。本文試圖從中共黨代大會的歷史演變這一角度,來剖析其政治保守的由來。

  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共黨章明定的黨的「最高領導機關」,如全國人大、議會是一個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一樣。它有權制定黨的綱領、政策,決定最高人事變動。由於中國的一黨專政性質,中共的黨大會比全國人大更重要,已毋庸贅言。因此,觀察黨大會本身的議程和開法,便足以評估它的政治承諾,尤其在民主化這方面。遺憾的是政論界往往忽視這一點,盡管人們都知道,從美國到香港、台灣,一個會議沒有合理的程序和議事規則,就談不上民主。

總書記高度集權的由來

  中共執政前的一大到七大,另當別論。一九四九年建國後的歷次黨大會則是可以置評的。一九五六年九月中共八大,是其執政後的第一次黨大會,也是中共標準上最好的一次大會。迄今五十一年,曲折往返,黨大會已開了九次,以開放和民主的形式而言,八大都是不可企及的樣板。以至於「八大研究」在大陸長期成為禁區。因為八大深受同年二月舉行的蘇共二十大影響,大會反對個人崇拜,不提「毛澤東思想」,提出經濟建設應取代階級鬥爭 ...... 這條被毛完全背棄的政治路線,文革之後雖得到平反,但是,八大的組織路線的恢復與重建,卻至今差之甚遠。

  首先,是它的分權主張。毛盡管當時已是一言九鼎的主席,但他身邊的一批老戰友,還有一定的發言權,劉少奇倡議設副主席,毛欣然同意,還主張多一些,設四個副主席、一個總書記,政治局設常委。八大照辦,客觀上這是權力分散的良性發展。後來,毛的獨裁本性發作,不甘於大躍進失敗而發動文革,建立赤裸裸的個人專政。毛死後,鄧小平才有意回到八大路線。扳倒華國鋒之後,在八二年「撥亂反正」的十二大上,廢了主席制,恢復總書記,在八十年代構建了一個真正的分權體制,黨政軍大權由不同的人分擔。但一個六四事件,他們又舊病復發,回到權力高度集中的極權體制,搞核心制,這就是江澤民、胡錦濤黨政軍大權集於一身的由來。

  這次十七大的接班人之爭,江澤民強力干政而胡無力還手,蓋出於此。

廢除大會發言,十七大成一言堂

  八大的開放性,也為其後各屆望塵莫及。最突出的表現是,大會發言。八大的中共黨員已達一千零七十萬人,大會代表按一萬黨員一名產生,有一千零二十六人。會議開了兩個星期,以大會為主,除了三個報告外,有六十八人在大會發言,每人限二十分鐘,另有四十五人書面發言和七十人準備了發言稿,共計一百八十三篇。發言者有各級責責人也有普通黨員。雖然發言稿要送秘書處審閱,但至少有這麼多人可以直接面對全體代表發言,談各種意見。那是今天黨代會不敢想像的。

  由於毛的獨裁建立,直到十一大都再沒有這種景象出現。十二大有意回潮,但也只讓葉劍英、陳雲、李先念上台講話,加上鄧小平的開幕詞,胡耀邦作報告,五人有大會發言權。從十三大以降,就更莫名其妙,如此盛大的會議,開幕、閉幕無人致詞,連修改黨章也無人上台說明。整個大會,只有總書記一人有發言權,上千代表洗耳恭聽他二、三小時的背書。二十年前,我曾為文激烈批評十三大是「趙紫陽一言堂大會」。今天十七大亦復如此。

  也許有人說,代表太多,分組開會,不是一樣發言嗎?不錯,分組是必要的,八大也有約十個代表團,分頭開會討論若干議題。但這種小會畢竟不能代替大會。中共這類大會都用「簡報」作分組間溝通,但早有報導,大會簡報不僅掛一漏萬,而且,稍有敏感的話就會刪去。甚至規定各組只能談本地區的事 ...... 完全可以認為,這是一種「化整為零」嚴控會議言論的措施。現在二千代表,分三十八個代表團開會,全局大勢,代表們只能「瞎子摸象」。這種「中國特色」要習慣於代議制的台灣人香港人接受,恐怕得先把腦袋洗乾淨才可能。

  新華社報導,胡總的報告經過了多少次集思廣益、字斟句酌,如何含意深遠,而沒有一條批評和異議。其實,可議之處甚多。例如香港左派媒體報導過,北京官方專家提出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已是「弱勢群體日益貧窮與特權階層日益富裕的貧富的懸殊矛盾」,但胡的報告對待共產黨最重視的這一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不敢著墨,只是套用老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顯然與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事實,和當前社會衝突的事實相違背。胡對特權腐敗的輕描淡寫是:「奢侈浪費,消極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通篇迴避「貧富懸殊」一詞。


● 1956年中共八大會場主席台上沒有任何標誌。鄧小平在修改黨章報報告。左下方為蘇共化表團團長米高揚。(中共八大史)

票選結果成為黨的重大機密

  甚至堂堂大報告有文字不通的地方。最後一部份的標題是「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其中語病可能小學生也看得出來。小事一件,卻反映中共內部的庸碌,折射出胡這樣的水準獨攬一個大國大黨的最高權力是很不正常的事。八大不僅有毛的開幕詞,劉少奇的政治報告,還有周恩來的五年計劃報告和鄧小平的修改黨章報告,毛劉周鄧,一代強雄,且共襄盛舉,你胡錦濤何德何能敢於獨霸舞台?夜靜思之,能不羞愧?若是體制問題,你有無可推卸的責任去面對!

  在中央層的選舉上,也是今不如昔。八大有迄今為止,最開放的記錄,它發表的中央委員當選名單,是「按得票多少排列;得票相同的按姓氏筆劃排列」。當時中委九十七人,得票排名前十名者:毛、劉少奇、林伯渠、鄧小平、朱德、周恩來、董必武、陳雲、林彪、吳玉章。像康生這等惡人,排到四十九名。

  今天十七大的選舉有了百分之八的差額,但是,一切只限於內部黑箱作業,害怕按得票多少排列,會暴露黨內矛盾。八大的做法已成絕響,五十年來,除了候補中委外,從未公布過得票順序。事實上中央領導層的威望,也確實在八大時是一個高峰,使他們具有自信。八大之後,毛開始倒行逆施,四面樹敵,內鬥暗湧,自然不敢顯示得票多少,今日亦如此。票選結果成了黨的重大機密。

拒絕外國政黨出席的尷尬

  最後,邀請外賓問題,值得一談。十七大新聞發言人張志軍宣稱,中共八大後,再沒邀請過外國政黨出席,按照慣例,十七大沒有邀請外國政黨出席的打算。

  共產黨的理論強調「國際主義」,認為一國的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份。過去有過「共產國際」的組織,中共是其一個支部。共產國際解散,並不影響中共服膺蘇共的領導,「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仍然是一個神聖的口號。中共在蘇共大力支持下奪權成功,更是公認的事實。因此,中共八大時,遵循國際共黨的慣例邀請了五十六個國家的共產黨、工人黨出席大會。這些黨的代表還在會上致詞,會下又和中共高層會談,討論許多國內國際問題。因此,和外國黨的互動是八大一大景觀,也富有實質意義。後來由於中蘇分歧,毛一意孤行,從九大起,就乾脆關起門來開會,自絕於國際共運。文革後,中蘇關係仍然凍結,開大會不請客,就形成了「慣例」。到了蘇東變天,國際共運土崩瓦解,社會主義大家庭只殘存若干與中共友好的共黨小兄弟,慣例還得延續下去。

  更為難的是近二十多年,中共奉行一條獨特的走資路線,掛羊頭賣狗肉,頻於和西方拉關係,已變成一個不倫不類的共產黨。專營國際左派統戰的中聯部左右為難,不知所措。從鄧以來惟有抱著中國特色,孤芳自賞,自拉自唱。邀請外國黨,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請金正日嗎?面子掛不住;請卡斯特羅嗎?人家不一定買帳;請久加諾夫嗎?不如請普京 ...... 反正老子十三億人口,天下第一,更兼銀包鼓鼓,財大氣粗。國際主義,靠邊站吧。因此,閉門謝客不是「慣例」,而是換了人間。

  不過,真正被冷落的是國內的「民主黨派」。八大時,他們也是被邀的嘉賓,李濟深還上台向大會獻禮致敬。現在,他們仍是有中國特色的貨真價實的統戰對象。然而,十七大也沒有給他們一點面子,新聞官對他們已不屑一顧。現在特邀的是一批黨內元老和精英。當然,這不自十七大始。

  這些對外關係雖可體諒,但黨的對外聯絡事關中共的開放形象,卻是事實。這次十七大的自我封閉,被香港記者稱為「地下黨大會」,令人失望也令人失笑。開口閉口「改革開放」已三十年,這樣一個應該是大秀開放的好機會,竟弄成如臨大敵,究竟有何家醜怕外揚?又為何如此害怕人民?

  這種自外於人的統治者意識,正是社會冷漠的根源,也透露朝廷內心的虛弱而不自知。

  本文如此恭維五十年前的一次共產黨大會,並非出自懷舊的怪癖,而是深知中共黨內都沒法民主,人民更不必異想天開。也深知那個壟斷權力和資源的群體,看不起台灣,也看不起美國的議會政治,但是八大的範例,他們不能視而不見。那時的黨大會,可以那樣開,今天為甚麼不可以?中國五十年究竟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誰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