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官治港登場
蕭掁儀

● 特首曾蔭權第三屆連任後組成的新班子,是公務員治港模式,預示未來香港政黨政治難行,而走向左派與公務員治港。


● 在67年暴動中被判刑坐牢的中共黨員曾德成被委任為民政局長,決非曾蔭權的決策。

以高姿態連任特首的曾蔭權,在回歸十年前僅一星期,率領三司十二局的新班子會見傳媒,這次大換班暗湧頻仍;涉及下屆特首的政務司司長人選臨陣生變,最後親中背景的唐英年勝出,不難看出中央干預重要職位人選,並部署左派成未來領導。新班子由特首到司、局長,大部分以政務官為主,並未如傳言所說有政黨人士加盟,預示未來政黨政治難以實行,「公務員治港」成為暫時的政治現實。

  曾蔭權自今年三月份以三高(高提名、高得票、高民望)形勢連任第三屆特首後,大家一直關注他的治港班子會否注入新思維,是帶領香港走向公務員治港、商人治港,還是為政黨政治鋪下道路。自從全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說出「權在中央」的言論,預示特區重要事情,中央的干預程度會大大增加。在曾蔭權的新班子名單中,可以看出一些重要訊息。

唐英年任政務司長北京之意

  曾班子司局人選,沒有令人太大的意外,因為這份名單早已放風給傳媒。最惹人注目的是特首接班人位置││政務司司長由誰接任,最終仍是意料中事,是親中的唐英年,而不是盛傳的曾蔭權嫡系曾俊華,也不是許仕仁?

  唐英年的勝出,可以明顯地看出,曾蔭權在選擇這個左右手的位置,沒有話事權,一切由中央決定,他所力捧的曾俊華只能做財政司司長,所以曾蔭權應該明白了,他未來五年的特首權力及角色,該如何掌握。

  中央對下屆二○一二年的特首人選,先擺好陣勢,扶植親中或左派人士,因為他們深知香港的泛民主派一直鍥而不捨地爭取二○一二年普選特首。而且根據民意調查,香港約有六成人支持二○一二年普選;特首曾蔭權亦表明要在任內解決普選問題,中央在這些問題上,當然會作出干預;但經歷董建華下台一役,他們也不能完全漠視民意,何況香港的一舉一動,仍是國際傳媒關注的焦點。所以中央不會重蹈覆轍,對香港未來的管治模式以至班底人選的處理,技巧會比以前高明,凡遇到棘手難題,皆由擅長擺平民意的曾蔭權去出面應對。

左派曾德成任局長的內涵

  曾蔭權未來五年的任期,似乎不可能完全按照他的理念和策略治理香港,除重大事情需要中央首肯外,他可能要秏費更多精力,替中央扶植親中人士任領導,再加上公務員治港的模式去運作;新班子的名單已露出將來是左派加公務員治港的訊息。從今屆開始,曾班子巧妙安插一名左派人物曾德成擔當有政治任命的局長。曾在政府內任中央政策組顧問已七年,早已熟悉政府運作,由他轉任局長一職,比較令香港人接受,亦可以為未來親中政黨加入政府任副局長或局長助理鋪路,對親中派別而言,這是合情合理的策略。

  除了讓一名左派做試金石外,新班子沒有如外界揣測的有親中政黨人士任局長,也沒有像董建華大部分任用外援。何故?有說法是任局長的政治風險高,很難吸引外界精英加入,而親中政團也步步為營,怕時機未成熟。曾蔭權順水推舟用自己的政務官人馬,作為新班子骨幹,形成「政務官黨」的新勢力,這當然也是中央允許的未來管治模式。

  在新任三司十二局中,政務官出任司局長的共有九名,人數約佔三分之二。除了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兩位司長並非公務員外,以及掌管財經的局長,如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及負責統戰工作的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是外來局長外,曾蔭權團隊的其他人選一概來自公務員體系,而且都是他在政府內工作理念合拍的政務官。他的班底給人的感覺是,商人治港的歷史已成過去,代之而起是「政務官黨」的天下。

  另外,有說曾蔭權擢升兩名四十多歲的年輕人邱騰華及鄭汝華擔任局長,令他的執政團隊更具朝氣;其實這樣的部署,似乎是滿足中央的心意多一點,可能是為下屆班子著想,培養具潛質的局長協助下任特首。不過,政務官治港,也存在隱憂;他們除了要替政策錯誤承擔政治責任外,問責官員需要懂得掌握民意,以及應付立法會議員對政策的各種質詢,一旦遇上棘手的政策,冷不防就會中箭下馬。但論及公共管治經驗,在未有政黨政治之前,政務官似乎是一個較佳選擇,他們政治中立及服從任命。

全部啟用政務官

  這次曾蔭權的管治班子,幾乎全部起用政務官去擔任有政治任命的工作,也說明中方對政黨政治仍具有相當戒心,所以緩衝之計,寧可暫時讓公務員治港,直至親中政黨或左派在政府內有足夠管治能力去擔大旗。香港的泛民主派在立法會內佔二十二席,大部分為民選議員,比親中政黨大部分來自功能組別,更有民意認受性;所以若中央這時候讓政黨政治開綠燈,泛民主派一定有機可乘,早前泛民主派突破小圈子選舉,已是很好的例子,所以中央決計要收緊香港的民主空間。

  有輿論認為,長遠而言,執政黨結合部長制才能令香港有效推行施政;若高官問責制只是政治任命局長,而沒有政黨政治作配合,很難改善特區的施政,他們在立法會一票都沒有,可能會導致政策空轉。不過,連特首曾蔭權的認受性,也只是來自八百名選委,他一直靠高民望來支撐自己的認受性,但就整個特區管治架構來說,從特首到高官問責制,都沒有認受性,而且權力過度集中行政長官,這是特區一大管治危機。下屆特首如沒有曾蔭權的高民望,加上重大的施政失誤,極有可能演變成董建華政府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