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學說在中國的命運
作者: 楊繼繩

熱點新聞

更新於︰2013-06-06 Print Friendly and PDF

「哈耶克獎」是美國有影響力的圖書獎之一。二○一三年獲獎人是中國名著《墓碑:1958-1962大饑荒》作者楊繼繩。五月二十九日在紐約舉行頒獎酒會。從北京專程而來的楊繼繩和二百位嘉賓見面。回答了有關其著作的問題。本文中文稿由本刊發表。


●2013 年哈耶克獎在紐約中城舉行頒獎儀式。(MI 提供)

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中國發生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罕見的災難——在沒有戰爭、沒有瘟疫、氣候正常的年景,三、四千萬人因饑餓而死。造成這一災難的的領導集團,不是惡魔,不是弱智者,而是懷著美好理想、智力超群的革命者。歷史的因緣巧合,他們引領中國走上了蘇聯式的道路。

中國的革命者本以為這條道路會使中國富強幸福,卻帶來了慘絕人寰的悲劇。這印證了哈耶克的一句話:「在我們竭盡全力自覺地根據一些崇高理想締造我們的未來時,我們卻在實際上不知不覺地創造出與我們一直為之奮鬥的東西相反的結果。」(註一: 《通向奴役之路》中文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第13頁即「引言」的第9自然段後,這本書有導言、序言、引言。這句話在引言中。)毛澤東希望把中國引上天堂,實際上把中國引向了地獄。



●楊繼繩和與會嘉賓留影﹕
上,英譯者Stacy Mosher。
下,新唐人主播Anna Chang

偉大的烏托邦導致極權制度

為什麼偉大的理想造就了「偉大」的悲劇?也可以從哈耶克的著作裡找到答案:因為中國的革命者是按照「偉大的烏托邦」(哈耶克語)構建的制度。這個制度是「根據某些有意識構造的『藍圖』對我們的一切活動加以集中管理和組織。」(註二:同上,第40頁,即第3章第8自然段)「每一件事都由獨一無二的中心加以指導。」(註三:同上,第45頁。即第3章第17自然段)這個制度企圖「組織整個社會及其資源達到單一目標,而拒絕承認個人目的至高無上的自主領域。」(註四:同上,第59頁,即第五章第2 自然段)這個「單一目標」就是「偉大的烏托邦」——共產主義。

為了實現這個「偉大的烏托邦」,就構建了一個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的全能國家。消滅了私有制,消滅了市場和競爭。國家控制了絕大部分社會資源,生產、分配全都由國家壟斷,每個人需要的一切都仰仗國家分配。地裡種什麼莊稼、秧苗密度多少,都由政府決定。地裡收穫的糧食被國家拿走,百姓吃的糧食全由國家配給。結果呢?糧食極度短缺,國家沒有配給能力,幾千萬農民束手待斃。

制度設計者期待,按照統一計劃組織經濟會帶來高效率。結果恰恰相反:國家壟斷什麼,什麼就短缺。這是因為,壟斷挫傷了經濟運行的根本動力:個人的積極性、創造性、主動性,壟斷消滅了個人自由選擇的機會和空間。這就使得經濟發展的動力枯竭,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極度貧困也就是必然。

由於「每一件事都由獨一無二的中心加以指導」,與這種經濟相適應的政治制度必然是極權制度。絕對權力絕對腐敗,制度設計者期待這個制度會使社會公平,結果是官員對百姓的壓迫和剝奪。

權力市場經濟下沒有和諧穩定

哈耶克是自由主義大師。中國當代自由主義者主要是八十歲以上的長者和四十五歲以下的中青年,自由主義在中國是隔代遺傳。我恰好是被隔掉了一代中的一員,我們這一代人無法接觸自由主義。直到四十多歲,我還是一位集體主義者。集體主義束縛了我的思想,限制了我的眼光。自從讀了哈耶克的書以後,我才從集體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進入了一個新天地。從此,對經濟,對政治,對國家,對社會,都有了全新的看法。哈耶克幫助我認識了中國的災難,對中國災難的研究又使我理解了哈耶克。

不管中國當局是否承認,中國放棄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制度,選擇了競爭性的市場經濟,允許私有經濟發展,是得益於哈耶克思想。這一選擇造就了中國的繁榮,使中國躍升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

然而,中國雖然部分地接受了哈耶克的市場競爭思想,但還繼續堅持政府對經濟和社會的過度控制。權力操縱市場、控制市場。我將這個制度稱為「權力市場經濟」。權力市場經濟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公正。哈耶克說:「一個富人得勢的世界比只有得勢才能致富的世界要好。」(註五:同上,第102頁。)在當今中國,恰恰是得勢的人致富,社會財富向有權的人那裡集中。因而在百姓中彌漫著 「仇官」和「仇富」的心理。權力市場經濟制度不可能和諧,不可能穩定。

 中國要走向和諧、穩定,必須走出權力市場經濟。就要繼續聽從哈耶克的告誡:少用些政府強制,多尊崇個人自由。給自由主義必要的空間。遺憾的是,自由主義在中國還受到批判,權力市場經濟的形成是和批判自由主義並行不悖的。中國的自由主義者是悲觀的,中國當代自由主義重鎮李慎之逝世前兩年對我說:「進入新世紀,自由主義者的嚴冬快到了。」他緊接著說:「然而,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註六:李慎之給楊繼繩的信,2001,1,13)

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命運就是哈耶克學說在中國的命運。哈耶克學說在中國還要經歷一個嚴酷的冬天才能迎接明媚的春天。

附:文中引了幾句哈耶克的話。用的中文本是根據勞特利奇出版公司1993年版譯的:Reprinted in  Paperback  by  Routledge  1991. 1993 11New  Fetter  Lane, London 

註:《墓碑》英文版由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FSG) 出版,譯者Stacy Mosher 郭建。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